<dl id="ddjbz"></dl>

    <b id="ddjbz"><b id="ddjbz"></b></b>

      <track id="ddjbz"></track>

        此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獲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位置:首頁 > 文學評論 > 作品評論 > 正文

        朱東麗:評柏祥偉報告文學《歸來》|文化“兩創”的鄉村實踐

        更新時間:2023-08-02 | 文章錄入:jkz | 點擊量:
        ·························································································

          山東有“東方三大”的美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2013 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發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兩創”方針。鄉村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源地,“兩創”文化的繁榮亦是助力鄉村振興的“新引擎”。山東作家柏祥偉發表在《人民文學》2023年第七期頭題的報告文學《歸來》以“文化兩創”為主題背景,講述了地處尼山腳下的尼山圣源書院的專家學者,以優秀傳統文化從“象牙塔”走進民間,以重建鄉村文明和鄉村秩序為理念,在毗鄰書院的北東野村等村莊開展鄉村儒學講堂,改善村風民貌,助推鄉村文明。由此,儒學講堂模式迅速在山東省推廣。當地政府制定扶持政策,號召社會全民參與,踐行知行合一,在實施鄉村振興過程中,歷經講學、互助和公益三部曲,探索出一條振興鄉村文明的新時代文化自信之路,體現出“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

          山東作家柏祥偉出生在孔孟之鄉,豐富的儒家文化資源給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浸潤和精神滋養,他是一名從民間成長起來的作家,先后創作出版了《羊的事》《無故發笑的年代》 《水煮水》《火燒》《親愛的小孩》《孔府民間檔案》《仲子路》等作品,作品主題有的圍繞日常生活,從描寫當下現實生活入手,通過生活的表象觸碰到生存和人性的最深處,也有的圍繞孔孟之鄉的歷史傳統文化展開,將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文化融入到了文學作品的表達中。在新作報告文學《歸來》中,“新農村建設不僅是經濟問題,重建被破壞的鄉村文化生態,重塑鄉村人生價值和教化體系,更是建設新農村的黨務之急。”作者開宗明義地提出了鄉村儒學推廣的目的和必要性。在城市現代化的過程中,日漸凋敝的鄉村和逐漸衰老的老人一度成為被忽視的對象,隨著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城鄉發展差距不斷加大,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求學,這使得農村發展相對落后,農村留守老人不斷增多,留守老人的負面情緒、孤獨感、身體健康狀況等方面的精神心理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稓w來》主人公趙法生在距離尼山夫子洞外不到兩公里的北東野村進行了調研,調研的結果讓他觸目驚心,與孔夫子出生地緊密相連的村莊,本該民風淳厚、講究鄉禮,然而這里的年輕人對老人非但不孝順還存在虐待老人的現象,因為貧病,甚至存在適齡兒童失學的現象,多年研究儒學的趙法生清楚地知道:“鄉村是儒家文化的根,儒學才是鄉村文化的魂。”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問題,還需要重建被破壞的鄉村文化生態,于是就有了依托尼山圣源書院在北東野村開展儒學教育的實驗。他首先從普及孝道文化開始,從《論語》《弟子規》《增廣賢文》《三字經》《家訓》入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尊長孝親的故事講出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宣講,村民們講禮儀、行孝道、知廉恥、懂規矩的人越來越多,人心端正了,儒學鄉村教育也推廣的順利了,很快這個普通的小山村成為全國鄉村儒學講堂第一村。

          曾幾何時,我們都熱衷于到城市中去,從經濟貧瘠的村莊到縣城、從縣城到城市,從城市到大城市,從大城市到北京,從北京到世界上去,無論外面怎么樣,出去總是好的,那個能讓我們“此心安處”的地方在哪里?“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故鄉的親友、故鄉的山河村莊是否依然是我們魂牽夢繞的所在?這種懷念家鄉的意蘊情感其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尋根意識、戀家情懷、落葉歸根、衣錦還鄉等等都是講的是我們的“文化鄉愁”,現實中我們都希望有一個“留得住鄉愁”的文化故鄉。有人說,鄉愁是我們理想中的一種詩意生活方式,是在不斷完善自我、修復人與自然和諧關系過程中獲得詩意棲居的過程,實際上有很多是對于過去曾經的、業已逝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的迷惘和惆悵的心理情感。復圣公顏子第七十九代孫、山東大學教授、時任尼山書院執行院長的顏炳罡教授在文中說:“我小時候的鄉村,是一種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的生活圖景,但現在許多優秀的文化被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甚至父子相仇、兄弟反睦、鄰里互斗。”一段時間以來,鄉村的自然景觀和文化生活被丟棄,人們在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上產生了迷茫,當下,深切的追懷這種有普遍意義的社會文化心理的“鄉愁”則成為一種文化思潮。讓人們擁有一個回得去的“此心安處”,引導國人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重找已逝去的美好的人文和自然文明則顯得尤為重要,鄉村儒學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德資源,用豐富多樣的實踐載體推動中華傳統美德融入群眾生活,融入鄉風禮俗,提升鄉村的文化環境,構建讓老百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鄉村恰逢其時,而且非常有意義。

          澆花澆根,交人交心。鄉村儒學的推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從皂角樹下給席地而坐的老人講“孝”的寫法,老和子組成一個孝,老人需要兒子照顧,這才是孝,包含孝順孝敬兩層含義,真正的“孝”是應該有一顆恭敬的心。在村里成立老人互相小組,開展“除夕相約小城子陪伴老人過除夕”活動,組成旅行團帶老人去北京旅游,儒學講堂歷經種種波折,經歷重重困難,摸索出一條成功的經驗。目前,鄉村儒學已在山東濟寧、聊城、濰坊等地不斷涌現,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北京、河南、湖北、江蘇、黑龍江等省市也逐漸推廣,光明日報社和山東省委宣傳部在泗水聯合舉辦了“山東鄉村儒學現象”座談會。如果說傳統文化是一股清泉,以尼山圣源書院為泉眼,汩汩甘泉滋潤著干涸已久的山鄉,現在的儒學鄉村已經呈現出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的溫馨生活圖景。

          儒者,在朝則美政,在野則美俗??酌现l的儒學講堂已經從鄉村進入到城市,延伸到機關、社區、家庭、企業。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而其中的關鍵就是堅持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歷史、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的集中體現。這樣“留得住鄉愁”就有了實實在在的載體,新時代的文明鄉村利用傳統文化留下來的文明規范和行為準則,讓鄉村的文明成為一個時代的文化記憶,成為時代文明的基礎和底色,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不僅僅是一種文化記憶,更會是一種文化思潮,對傳統文化的激活、重構、再現,加之以現代文明的質素,這樣的文化記憶才是詩意的、創意的和現代的。鄉村儒學的推廣,讓文化記憶的傳承增加了鄉村民眾的參與,進而提升了鄉村文化的精神內涵,此心安處是吾鄉。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站app_99热在线播放_最新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_久久久青草青青亚洲国产免观

        <dl id="ddjbz"></dl>

          <b id="ddjbz"><b id="ddjbz"></b></b>

            <track id="ddjbz"></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