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尼山世界文學論壇成功舉辦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文學使命在肩、大有可為
——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尼山世界文學論壇成功舉辦
尼山傳千載,岱海連世界。在這個金風送爽、青山蒼翠的多彩之秋,9月26日上午,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之尼山世界文學論壇在尼山腳下成功舉辦。本屆尼山世界文學論壇由中國作家協會指導,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中國作家協會外聯部、山東省作家協會、濟寧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濟寧市委宣傳部、濟寧市文聯(作協)承辦。主題是“文學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山東省政協黨組成員、省社科聯主席唐洲雁出席論壇并致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徐劍,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瑞納森學院文化語言研究系中文教研室主任、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李彥,巴基斯坦文學院院長優素福·胡什克,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會長、《紅杉林》美洲華人文藝總編呂紅,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山東大學教授黃發有,法國國際哲學學院通信院士、法國索邦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任課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姜丹丹,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上海戲劇學院原副院長、中國茅盾研究會會長、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楊揚等8位海內外知名作家、學者參加論壇,并先后作主旨發言。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電影局局長程守田,山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趙藝丁,山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陳文東,濟寧市政協副主席展鑫,以及省內外作家代表、新聞媒體記者等參加論壇。
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在致辭中指出,在孔子誕辰2574周年這樣一個“萬樂備,百禮暨”的盛大節日里,我們在尼山腳下相聚,以“文學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舉辦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尼山世界文學論壇。這是一次向往圣先賢致敬、賡續中華文脈的大會,也是一次聚焦時代議題、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大會。新時代作家和文學工作者要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和胸懷擁抱人類文明,向著人類共同向往的方面注目,向著人類精神世界的最深處探尋,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從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并結合中國實際,運用多種方法、形式和手段,創作更多展現中華民族特色、精神和氣派的優秀文藝作品,不斷以文學高質量發展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山東省政協黨組成員、省社科聯主席唐洲雁在致辭中指出,“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是人類社會永恒的命題。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的迫切要求,習近平主席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創造性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中國方案。這一理念,為不同文明相處提供了新范式,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為國際交往提供了新觀念,為應對共同挑戰提供了新方案,彰顯出強大的影響力、生命力、感召力,成為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前進方向的鮮明旗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攜手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文學使命在肩、大有可為。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徐劍在題為《文學、文化、文明與人類命運的走向》的發言中,從“文學、文化、文明”的視角思考人類命運的走向,呼吁當代文化與中國文學工作者自覺承擔新的文化使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遵循藝術規律、創新藝術表達的同時,主動適應新時代文藝精神的需求,積極回應時代呼喚,講好中國故事,用溫暖的有力量的文字給予讀者以精神慰藉,展現昂揚奮進的新時代風貌,為國家寫詩,為民族樹碑,為人民立傳。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李彥教授在題為《銖必離的涵義:國際友人與中國社會的內在聯系》的發言中,講述了自己寫作《蘭臺遺卷》全力打撈中外交流史上諸多被忽略遺漏的珍貴史料的親身經歷,著意彰明《圣經》關于銖必離的設定、中國古代“不患貧、患不均”理念和馬克思主義對全人類自由解放追求之中所蘊含的共同價值追求,特別強調人類的生存發展需要文明互鑒,地球上全體人民必須擯棄偏見、面對事物本質,攜手步入人類命運共同體。
巴基斯坦文學院院長優素福·胡什克在題為《追求人類共同價值觀和當今世界的新挑戰》的發言中,闡述了寬容、對多樣性和和平共處的尊重、對基本人權的維護和尊重、正義與和平等重要的人類價值觀,指出這些價值觀正面臨的各種挑戰,并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強調人類共同價值觀具有將人類聯系在一起的內在能力,各國唯有勠力同心,弘揚人類共同價值觀,才能制定戰略和行動計劃,克服各類全球性挑戰,為子孫后代建設一個更加繁榮、和平和健康的世界。
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會長、《紅杉林》美洲華人文藝總編呂紅在題為《善用智慧兼容并蓄 促世界文明發展》的發言中,分享了自己辦好《紅杉樹》雜志在美國傳播華人文學的動人實踐,展現了站在東西方文化的結合點上,廣大華文作家融合其豐富的人生閱歷與文化底蘊,從不同的地域出發,尋找共有的精神歸宿的可貴探索。
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山東大學教授黃發有在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中的生態文學實踐》的發言中,結合對張煒等作家作品的分析,著意提倡在新的文化語境中,生態文學要持續發展,應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從事生態文學創作的作家應具有整體性的生態視野,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野中觀照人與自然的關系;二是應當科學理解生態文明與現代文明的辯證關系,生態保護實踐應當與現代化進程相互協調;三是應該具有一種扎根本土文化的多元互動的國際性視野,如此才能實現生態文學思想境界的提升和藝術創新的突破。
法國國際哲學學院通信院士、法國索邦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任課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姜丹丹在題為《從共生的倫理到文化間對話》的發言中,細致分析在法國當代學者朱利安與中國先秦思想家莊子之間深刻的“文化間對話”,認為朱利安從《莊子》思想中,創造性地吸收了誕生與呼吸的哲學,進一步為突破意識、意向性哲學思維尋找出新的補充可能性,從而引向一種真正對話(在相遇、穿梭之中實現),確保兩種不同文化,如同兩個活生生生命體,從“活力”的調養、維系到有機的共生。
北京大學中文系原主任陳曉明教授在題為《是否有一種關于文明的敘事?》的視頻發言中,提出百年中國文學應是一種關于文明的敘事,作為這一判斷的參照性對標的,是作為關于文化的敘事的西方文學。西方現代以來的文學是以個人與神學為基礎的文化范疇內的文學,因而歸屬于關于文化的文學,而百年中國文學在現實主義占據主導的語境與史傳傳統的影響下,其敘事內容必然指向民族國家的大事要事,它終究是關乎文明的大敘事。以陳忠實、賈平凹、莫言、張煒為代表的作家的歷史敘事,深刻地彰明了當代中國敘事文學與我們的文明的關系。這些作家回到自己的真實的故鄉,在故鄉的邊界上眺望我們文明的源頭和迄今為止的命運,以各自的特色與高度,說明了百年中國文學具有起源性的歷史、它的歷程與巔峰。
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原副院長楊揚教授的發言題為《對文學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相互關系的一點思考》。他認為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文學上首先要意識到文學審美具有自己的傳統特色和獨特的發生、發展邏輯,不同文明和文化傳統之間的文學交流是平等的,不受經濟地位和國力強弱所影響。承認文學審美的獨特性、差異性,是建構當今國與國之間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礎,也是我們認識和理解作家創作個性的一個出發點。文學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種體現方式、傳遞方式和理想方式,它的獨特性將會讓人們意識到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在保持彼此的個性的同時,那種相互交流和彼此之間的互學互鑒,是豐富我們今天這個人類命運共同體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大家一致認為,尼山世界文學論壇為中國文學家與世界文學家搭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交流與對話的平臺,突顯了文學在文明交流互鑒中的重要價值和作用,對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應對全球挑戰,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